近日民间配资炒股,王先生(化名)因腰部剧痛紧急就医,上尿路CT检查显示肾结石复发,这已是近三年来的第二次发作。王先生满脸困惑:“我明明已经很注意了,为什么它总是卷土重来?”
类似王先生这样的病例在泌尿外科门诊中并不少见。肾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复发率。根据《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相关数据及临床统计,我国肾结石患者五年复发率高达50%。
李天指出,除遗传因素外,不良生活习惯是肾结石复发主要推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卖、预制菜等日益普及,其“高盐、高蛋白”的特性正悄然加重肾脏负担,成为结石复发的新诱因。
本文专家:
李天 首届广州市优秀健康科普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本文专家:
李天 首届广州市优秀健康科普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展开剩余78%七大生活习惯,堪称结石“孵化器”
“很多患者认为,通过手术取石或体外碎石治疗后就能高枕无忧。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李天强调,“如果不改变导致结石形成的体内环境(‘土壤’),复发几乎是必然的。尤其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七个习惯,堪称结石的‘最佳孵化器’。”
1. 饮水不足
这是诱发肾结石的首要可控因素。充足水分能稀释尿液,有效防止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浓度过高而析出结晶。然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调查显示,多数人每日饮水量未达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1.5-1.7升标准。判断饮水是否充足有一个直观方法:尿液若持续呈深黄色,则提示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
2. 嗜好含糖饮料
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表明,每日饮用一罐以上含糖饮料,肾结石风险将增加约23%。尤其需警惕富含果葡糖浆的饮料,其中的果糖会显著增加尿钙、草酸和尿酸的排泄,同时降低抑制结石的枸橼酸盐水平,对肾脏形成“双重打击”。
3. 高盐饮食
这正是预制菜与肾结石风险产生关联的核心所在。为保障口味和保质期,预制菜往往钠含量较高。过多的钠摄入会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导致尿钙排出量增多,为形成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一份预制菜的含盐量可能就接近甚至超过该日推荐量的一半。
4. 高蛋白摄入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膳食中动物蛋白比例增加。过量摄入(如每日超过1.2克/公斤体重)会使体内产生过多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尿钙和尿酸排泄增加,并降低尿枸橼酸浓度。这种“三重效应”共同显著推高结石风险。
5. 钙摄入不足或方式不当
需要明确的是,“结石患者应限制补钙”是一个普遍误区。适量补钙不仅无害,反而有预防作用。膳食中的钙(成人每日推荐摄入800-1000毫克)可在肠道中与草酸结合,形成不溶性物质随粪便排出,这相当于在体外“拦截”了草酸,减少了其经肾脏排泄形成结石的风险。建议通过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均衡摄入,避免空腹单独服用大剂量钙补充剂。
6. 草酸摄入过多
菠菜、苋菜、甜菜、花生、浓茶等是常见的高草酸食物。对于已有草酸钙结石倾向的个体,大量摄入无疑会增加尿草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C在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草酸。
7. 维生素C补充过量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每日服用超1000毫克的大剂量维生素C补充剂,会增加尿液中草酸排泄,从而诱发结石。相比之下,通过日常食用新鲜蔬果来摄取维生素C则安全无忧。
科学预防:构筑三道坚固防线
面对高复发率,建立科学的预防体系远比治疗更重要。
智慧饮食,精准“避雷”:
1. 均衡膳食结构:遵循“低盐、低糖、适量蛋白”原则。保证来自食物(非补充剂)的充足钙摄入。对高草酸蔬菜,采用焯水处理可有效去除30%-50%的草酸。如果要选择预制菜,关键在于查看营养成分表,优选低钠产品(如钠含量<30%NRV)。食用时搭配新鲜蔬果(如番茄、黄瓜、西兰花),有助于增加钾和膳食纤维摄入,促进钠盐排泄,优化膳食结构。
2. 限制高危食物:控制动物内脏、部分海鲜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频率和量,以预防尿酸结石。
定期监测,个性化管理:
1. 分析结石成分:若已排出结石,建议进行成分分析,从而实现针对性预防(如草酸钙结石重点控草酸,尿酸结石需限嘌呤并碱化尿液)。
2. 养成良好习惯:避免憋尿,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3. 定期体检:曾有结石病史者应定期每半年进行尿液分析和泌尿系B超检查。
肾结石的管理,恰似一面映照生活方式的镜子。唯有通过科学自律,摒弃不良饮食习惯,为肾脏建立坚固的健康防线,才能有效守护好身体的“净化工厂”,从根本上阻断复发之路。
本期封面: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通讯员:叶文华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民间配资炒股
发布于:北京市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