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行走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乡间田野,硕果盈枝、桃李飘香的场景随处可见,再配上繁忙采摘的群众和争相前来收购的小商小贩这个底色民间配资炒股,一幅惬意和谐的乡村振兴画面跃然而出。
近年来,织金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倾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推动一个个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绿色发展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荒山披绿 “桃经济”甜了百姓心
“暑褪金风染果香,千枝绛玉映斜阳。”时下,来到黑土镇龙洞村冬桃种植基地,套着黄色袋子的冬桃挂满枝头,在秋阳下格外喜人。基地内,油蟠桃、毛蟠桃、水蜜桃、冬桃等品种应有尽有,种植面积达100余亩,林下还套种着50亩南瓜。
“我们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合桃树生长。”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育出的桃子产量高、品质优,具有皮薄肉厚、色泽鲜艳、口感脆甜等特点。
坚持绿色种植,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是黑土镇执着的理念!在种植过程中,该镇大量使用有机肥,采用物理防虫技术,确保桃子绿色无公害。经过疏果后的桃树,亩产可达千斤,冬桃从10月份开始陆续成熟上市。
展开剩余80%“我们的桃子品质好,根本不愁卖。”基地负责人高兴地说。
为了跳出增产不增收的农业怪圈,该基地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多路径打通市场通道。通过微信朋友圈及短视频平台等开拓市场。每年桃子成熟时,大量顾客通过线上预订或直接前来购买,产品供不应求。
这种“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打响了黑土冬桃的品牌知名度。许多来自周边城市的消费者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桃子。
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百姓。龙洞村冬桃基地在桃树管护、套袋、摘桃、装箱、打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用工高峰时段,每天有10多名当地群众在基地务工,日工资在100元左右。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真是太好了!”正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像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冬桃产业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黑土镇冬桃种植规模已达500亩。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更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核核”美美 小核桃成致富“金果”
鸡场乡大坡头村的核桃种植基地里,核桃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收。分拣、装筐、搬运的身影穿梭不停,现场洋溢着丰收的繁忙气氛。
“今年雨水匀、光照足,产量比去年增加约一成。”村民杨忠文笑着说。今年得益于适宜的气候条件,该基地核桃产量实现稳步增长,优质果率超八成。
丰收的背后,是科学种植技术的支撑。据了解,该基地采用标准化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收时间,确保核桃品质。同时,通过高接换优等技术改造低产果园,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
丰收的背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合作社模式聚力发展的“硬核支撑”。据悉,2016年鸡场乡成立的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优质种苗和农资供应,有效降低农户种植成本。
“以前自己卖核桃价格不稳,现在合作社收购价每斤高2毛钱,还能当场结算。”村民拿着刚到手的货款,笑容格外灿烂。合作社目前已与3家外地坚果经销商签订收购协议,订单量达20万斤,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
促就业助增收见实效,在这里肉眼可见!采收期间,基地优先雇佣周边村民30余人参与劳作,日工资为150元,有效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一天能挣15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务工群众异口同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探索核桃深加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计划开发核桃油、核桃乳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发展观光采摘,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鸡场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鸡场乡,小核桃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动力”。通过发展核桃产业,不仅绿了荒山,美了乡村,更富了百姓,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甜蜜”产业 特色种植促振兴
以那镇箐口村的八月瓜成熟了!种植基地里,成串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清甜诱人。
“我种植的八月瓜是从广西引种的,已种植十多年,每年果实都批发至吉林、黑龙江等多地。”种植户李发军介绍。
八月瓜,学名三叶木通,因成熟于农历八月且果皮常开裂,又被称作“八月炸”。其果肉香甜软糯,富含维生素C和12种氨基酸,营养价值高。除鲜食外,还可加工为果酱、果汁、果酒,根、茎、叶、花和果皮亦能入药,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等功效,深受市场欢迎。
“听说这里的八月瓜品质好、适合泡酒,专程前来购买。”驱车前来的顾客王世军说。李发军透露,自家十多亩地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年收入轻松超过五万元。
以那镇充分利用八月瓜这一特色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八月瓜采摘节、开发乡村旅游线路等方式,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有效提升了八月瓜的附加值。
八月瓜已发展成为以那镇一大特色产业,不仅为村民铺就了增收致富之路,更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镇上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
“种植八月瓜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以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打造八月瓜品牌,同时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实,八月瓜产业的发展,是织金县生态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笔者手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织金县实践表明,生态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荒山披绿、水土保持,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绿色种植,还是科学管理,或是生态价值开发,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此外,创新模式激活发展动能也是一大特色。织金县探索出的“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渠道,降低了农户种植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更是一举多得民间配资炒股,既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发展最终要惠及百姓,促农增收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总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让乡村振兴画卷越来越壮美。在织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走生态路、发绿色财”正从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张云航)
发布于:北京市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